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二戰結束,已經76年,這也是當代世界旅游發展的過程。五十年代起飛,六十年代升級,七十年代之后,大眾旅游開始普及。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對旅游影響最大的就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了,堪稱和平時期的風暴,不亞于戰爭風暴帶來的影響,風暴所至,旅游垮塌。按照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分析,2020年,全世界國際旅游業下降了70%,倒退30年。2021 年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1 月至 7 月的全球國際游客人數較 2019 年同期下降80%。最新數據顯示,國際旅行在今年的6、7兩月出現反彈跡象。這歸功于部分國家旅行限制的松綁,以及全球疫苗接種工作取得的進展。最新的專家調查問卷顯示,45%的受訪專家認為國際旅行將在2024年甚至更晚才能回到2019年的水平。43%的受訪專家認為國際旅行將在2023年回到2019年的水平。
當然,這是世界旅游專家評估國際旅游的看法。從中國情況來看,2019年,國內旅游60億人次,收入5.7萬億元,入境旅游1.4億人次,收入1300億美元,總收入6.63萬億元,出境1.5億人次。2020年,總體下降下降70%,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停頓。2021年,國內旅游恢復到2019年的六到七成。
和其他行業比較,旅游深度衰退的感覺更加突出。一是旅游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至少占GDP的比重減半,綜合貢獻也要大大縮水。二是增長率的反差加大,多年以來,旅游增長率超過國民經濟總體增長,幾乎成為常態現象,而這次則是背道而馳,國民經濟保持了正增長,旅游則是40到50%的下降。三是就業,如果以前的就業與總收入大體符合,這次也會同比例下降,大概有1500萬直接就業者待業乃至失業,一年能熬,兩年就過不去了。四是需求,我們說旅游已經成為剛性需求,只要有可能,就會噴發。但是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之下,旅游需求不僅是受到壓抑,而且已經轉向,主流是城市休閑和鄉村度假。以前,占據旅游消費重頭的商務旅行、會議獎勵、景區觀光都在淡化。五是數量眾多的供給設施已經建成,供給能力放空。由此,造成了新的供求關系不匹配,存量不僅是設施存量,也是資金沉淀,形成了更深層次的衰退。
疫情所致,我們已經回不到過去了,為什么還要用傳統思維方式?疫情常態,也會形成旅游新常態,為什么還要用傳統工作方式?但是,由于路徑依賴,自然會使我們希望疫情盡快過去,一切恢復到從前。
從前回不去,當前很重要,壓倒一切的是謀生存。
從供給來看,主體是已經形成的存量資產,也是基礎,基本沉淀在住宿和景區領域,形成了重資產,也成為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從渠道來看,傳統的旅行社渠道基本已被平臺替代,自渠道風起云涌,渠道商的概念已經基本消失,只能靠自我轉換,自我消化。
從需求來看,潛在需求大把,但是如果始終被壓抑,也會產生新的轉化。而現實需求的實現,一是疫情的階段性,形成旅游需求的階段性實現。二是區域性,從個別地區到部分地區,形成區域性實現。
從企業來看,規模大中小,類型多樣化,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共性的東西有幾條:一是轉方向。不必都在一棵樹上吊著,能轉即轉。不僅是企業,包括個人,沒有前景,早轉早主動。客觀來看,也是一種結構調整。二是擴領域,也是一種轉型方式,需要開拓思路。只要對應未來,對應需求,就有前景。三是賣資產。現在正是好時候,美元放水,世界跟進,通貨膨脹已經顯現。流動性過剩,資本領域和消費領域都感受到。這種時候,好的投資項目難找,一般項目也可以溢價,形成資金的蓄水池。四是增股東,增資擴股,分擔壓力。化整為零,利于運作。反正是消費市場受壓抑,資本市場找出路,合適的企業也正在上市。五是重骨干,不管什么時候,骨干都是企業的根基。抗壓力靠骨干,創新局也靠骨干。留住骨干要看企業機制,好的機制能夠共進退。進一步是育人才,低谷時期學習培訓,調整,是屢試不爽之策。六是要政策。先是政策包,鄉村振興政策、教育政策、體育政策、環保政策等等,都見到實效,文旅政策只是毛毛雨。所以,越是跨界,越能尋求政策包。其次,通過產業轉型,應當產生一系列新政策,不僅是補貼性政策,補貼救急不救窮。根本在于機制性政策,尤其是發展性正常,產生市場活力,對于旅游的小微企業,格外有效。
2020年12月,在一次論壇上,我說了三句話:2020,熬過來;2021,活下去;2022,火起來。之后很多人認為,我對2021年的形勢偏于悲觀,實際上大家還是偏于樂觀。2021年快過去了,疫情起起伏伏,旅游企業能夠活下來就不錯了。但是,凡是能夠活下來的企業,都有頑強的生命力。
到現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已經超過2.5億人,死亡超過500萬人。壞消息是,疫情仍在蔓延,德國等發達國家甚至開始封城。好消息是,疫苗接種面積大,藥品正在研發,有望突破,極大鼓舞了世界的信心,另一方面是病死率下降,抗疫曙光在前。
看2022年,中國旅游勝利在望。第一是冬奧開路。冬奧已經進入倒計時,防疫抗疫也進入關鍵時期。相信冬奧會給世界一個滿意的結局,也預示著中國對應疫情處于世界前列。由此將大大提振國人的信心,也成為2022年旅游起步的先導。第二是經濟支撐。疫情使世界經濟危機提前來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貨膨脹,供應鏈不足,金融掣肘,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至。但是中國獨樹一幟,經濟穩定,供應鏈完整,外貿突起,消費信心保持,構成旅游消費的支柱。第三是世界抗疫有招,有些國家甚至已經開放入境旅游。第四是市場復蘇。正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關鍵時刻,中國的入出境旅游短期內不可能開放。但是,國內旅游再次起步,是大概率事件。最近這一波疫情反彈已經將近尾聲,冬季的候鳥型游客又將聚集在海南云南兩廣等地,在疫情防控有效的基礎上,春節的高潮必然來臨,之后就是江南,陽春三月,旅游回暖。季節性和區域性,就是疫情常態化的表現。疫情常態化背景之下,需要常態化的市場滿足,也需要常態化的旅游應對,轉型是為根本。中國是一個大陸型的國家,國土面積大,有戰略腹地;情況差別大,有回旋余地。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總可以創造新格局。中國又是世界上抗疫最成功的國家,現在只是少數地區和少數病例,已經引發全國高度動員。醫療手段和非醫療手段的結合,走在世界前列,保障了民心穩定。內循環和雙循環戰略的提出,會形成新格局。旅游在疫情影響之下拉了國民經濟的后腿,但是在新理念、新階段和新格局的變化中不能拉后腿,應當走在前列,也完全有基礎有條件走在前列。
疫情如同戰爭,沒來之時,大家可以隔岸觀火,甚至說點風涼話,一旦來臨,是生存第一,生活第二。然而,全球一體化,人類共同體,沒有一個國家是無辜的,在一國之內,沒有一個公民是無辜的。目前來看,一是科學家拯救世界,只能看藥物的研發進度,同時也要對應新冠病毒的變異情況。二是政治家聯合世界,在至暗時刻,政治家如果局限于眼前利益,沒有希望。三是企業家動員世界,資源還需要充分利用,生產還是要全面運行。四是老百姓支撐世界,慌亂沒有意義,活下來就需要資源,干出來則可能推進變化。長遠來看,疫情沒有這么快過去,甚至能不能過去都是問題,因此,必須按照疫情常態化的思路來研究對策,常態化情況之下,則是生活第一,生存第二。更重要的,是積累了將近兩年的抗疫經驗,使我們可以從容應對,旅游更盼望開放和放開,不必簡單粗暴,不必動不動就全面封鎖,精準防疫,精細管理,將能夠使市場需求得到比較充分的滿足。
對應這種需求變化,供給側也正在變化之中,要求傳統旅游企業轉換賽道,開拓新局,現在最重要的是兩個方向。
第一,城市休閑的需求,完全超越了傳統的旅游需求,形成城市生活綜合體。而且,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主要依靠增量發展的時代過去了,需要挖掘存量,精耕細作,提升文化,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城市更新成為這兩年城市發展的基調。利用工業化的遺存,開發新的生活綜合體項目,新老交織,新老交融,使城市空間再成長,創造新的價值空間。需要功能化,場景化,特色化,休閑化,生活化,生態化。由此創造新的目的地格局,旅游企業也成為休閑生活創造者,城市生活提升者,未來生活引領者。
第二,鄉村度假的發展,中國經過艱苦奮斗,已經全面完成了鄉村脫貧的歷史任務,現在正在向鄉村振興的方向推進,一方面可以鞏固脫貧成果,另一方面是培育新型產業。其中,鄉村度假也成為熱點。鄉村度假,一是可以全面挖掘鄉村資源,二是促進文化和特色化建設,三是溝通市場需求,四是形成各方合力,五是交通條件改善,六是基礎設施改進,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需求支撐。鄉村只是微度假,不是傳統度假區的大規模開展,現在還是碎片化格局,但是聚集化也在成長,所以也成為傳統旅游的新領域。
總之,疫情改變生活,改變消費行為,改變旅游格局。隨之而來的則是大眾休閑發展背景下旅游的變化,以周邊市場為主,以在地消費為主,以內循環為主,形成下一步旅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