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鄧亞萍、鞏立姣、楊冪、迪麗熱巴……或許你會發現,人們所熟知的近百位體育或影視明星,在近日紛紛跳起了同款“手勢舞”。
11月15日,在冬奧會開幕倒數80天之際,由四字弟弟易烊千璽演唱的冬奧會推廣曲《一起向未來》全新MV正式上線,同時邀請各界公眾人物與市民朋友們參與打卡。
時隔十三年,奧運圣火再一次在北京點燃。#全民唱響一起向未來#話題一上線,便收獲16億閱讀量,以及近200萬的討論熱度。
今年2月,文旅部、發改委及國家體育總局印發《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推動冰雪旅游形成較為合理的空間布局和較為均衡的產業結構,助力2022北京冬奧會和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
政策支持引導、冬奧腳步臨近、旅游旺季開啟,以及出境游消費回流帶動國內冰雪消費持續擴容等,多重因素疊加下,國內冰雪旅游的熱度加速升溫。而發展基礎略顯薄弱的冰雪產業,如何把握這波紅利?
在尋找對策之前可以先看一下,冰雪旅游面臨的幾大痛點:
1. 四季經營能力不足,產業發展“冷熱不均”
攜程跟團游和自由行數據顯示,2019年冰雪季出游高峰集中在1-2月,這兩個月的出行人數占期間總出行人數54%。除季節因素外,也與元旦、春節假期有關。
2. 冰雪產品相對單一,面臨同質化
當前我國的冰雪旅游業態普遍以滑雪場為主,產品相對單一,導致各景區間競爭激烈,供大于求。同時產品和品牌開發相對落后,現有產品無法完全滿足冰雪消費回流,及消費升級等高品質需求。
3. 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不確定性較高
從投資主體來看,除專業性較強的運動型滑雪場和訓練基地,以政府直接投資為主之外,面向大眾和業余愛好者的滑雪場,仍多以民營投資為主。然而大型戶外冰雪景區項目的前期投入較大,回收和培育周期較長,且后期收益不確定性較高;中小型冰雪項目前期投入雖相對小一些,但日常運維、造雪所需水電等維護成本依然不低。
以我國知名的萬龍滑雪場為例,其在開業11年后才實現盈利,且總利潤不及營業收入的10%。如果純做一個滑雪場的話,那么你的項目回報周期可能在20年左右。
同時,隨著95后、00后等年輕客群通過互聯網鏈接到旅游目的地,冰雪經濟的用戶消費偏好、體驗需求等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對于冰雪旅游目的地來說,此時的轉型升級是挑戰也是機遇。
我認為未來冰雪產業的發展策略也可歸結為三個要點:
1. 目的地化
未來冰雪旅游將朝著重創意、重內容、重體驗的方向發展,除了單一的滑雪體驗之外,景區還需針對不同類型的游客提供精細化、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冰雪需與目的地特色文化相結合,成為目的地的有機體,突出目的地差異。
2. 產業鏈化
冰雪旅游要延伸單一產品的上下游產業鏈條,進行鏈條式升級發展,打造為目的地獨特體驗的一部分。同時,冰雪產業更需與目的地其他產業鏈連接,形成冰雪+教育/娛樂/康養/住宿/體育/文創等,形成冰雪產業與文旅產業的共榮共生。
3. 產品迭代化
冰雪產業發展也需借鑒互聯網迭代思維,圍繞新用戶、新需求和新消費創新冰雪消費業態,構建全新的冰雪旅游生態體系,并及時進行產品煥新和升級。
“全民上冰雪”的號召下,冰雪資源的開發邏輯正在經歷重構與重生,產業調整帶來的周邊資源也在重新定義。誰能率先突破核心資源的管控與全新的操盤思路,誰就將在產業升級發展中掌握目的地冰雪旅游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