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又是一年終,一年始。
關于文旅業的當下和未來,狄更斯那句“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的名言,似乎有較為貼切的對應或隱喻。過去兩年,疫情帶來的沖擊,創造的機遇,引發的變革,既給文旅業打下深重烙印,又埋下了不少“草蛇灰線”。
以一個立體宏觀的視角來看,我們自然有很多理由相信,文旅業奔涌向前的潮勢和空間可期,也有一定信心進入一個更好向上的新文旅時代。
在文旅進入疫情下第三年之際,執惠希望這個年終策劃,從城市與鄉村兩條主線出發,廓清一些“迷霧”,找到分析當下、研判未來的部分落腳點。
第一篇,我們先從那些重要的新政策開始,同樣分為上下篇。
在過去的2021年,與文旅業直接或間接的相關政策,可以數十個為計,著眼當下,更謀劃未來,是核心底色。我們篩選出十余個政策做重點分析,它們所展現的產業發展趨勢明確、產業變革圖景了然,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間里,深度影響業者、旅企、目的地和文旅業。
我們首先關注:
1、頂級戰略鄉村振興,與新文旅時代加速到來,是什么關聯?
2、城市更新大戲潮起,寬闊綿長賽道了,城市消費、文旅業的機會在哪里?
3、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如何影響區域文旅格局?
4、文旅地產模式被逼到“墻角”,接下來怎么辦?
5、博物館從“高冷”走向熱消費主角之一,預示著什么?
6、未來5年,文旅業發展的主線有哪兩條?
一、鄉村振興加速新文旅時代到來
2021年2月21日,第18個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
6月1日,《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實施。
頂層政策、專屬組織機構、專項法律,互為關聯,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在2021年進一步實體化,營造了推進宏觀頂級戰略落地的基本面。
從多個維度來看:
1、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成立,已將鄉村振興的使命,推至一個更可視、可觸、可及的層面。鄉村振興局作為承載及貫徹戰略的組織機構,一方面意味著鄉村振興要沿著既定目標前進,產業振興的倚重落地將更加突出,這對鄉村旅游產業來說有著更多的政策支持與市場擴容空間;另一方面,既然有了直接的職能部門,鄉村旅游發展遇到的難點問題(比如土地供給、金融支持等),將有更明確具體的機構來推動解決。
2、也可以說,鄉村與城市的“命運”關聯更為多元而緊密,一方面,鄉村旅游成為城市生活補充或新生活方式的載體之一,通過產品創新與升級,更好的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打破城鄉二元化藩籬,推動城鄉融合,重塑城鄉關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指向,也是鄉村旅游被賦予的功能;
3、鄉村旅游一個更重要的使命和機會,在于帶著政府需求的導向,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抓手。如果能在滿足政府需求、客戶需求兩端實現平衡,所能獲得的政府支持也有望增加,對項目規劃和產品設計、運營等也是助力,這將帶來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良性循環互促的可能性。
新鄉村文旅時代正加速到來。
二、城市更新大戲潮起,對文旅業意味著什么?
2021年8月10日,住建部印發《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提出防止過度房地產,嚴管大拆大建,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持城市記憶等;
8月25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被表決通過,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城市更新”首次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層面;
8月31日,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
信號明顯。
我國城市從大規模擴張增量時代,過渡進入以城市更新為主的存量時代,已更為明確。城市更新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城市空間的重構邏輯、消費邏輯及資本化邏輯都在生變,也衍生出一個新的寬闊而綿長的產業賽道。
對應到文旅業、目的地,新機遇與新挑戰兼具。
1、城市更新將不僅僅聚焦于土地更新的價值提升,也在于新的空間經濟模式構建,一次性房地產開發的空間生產方式還會存在,但可能逐漸式微,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的生產,存量空間不斷做新,形成新的空間生產方式,將可能成為主流;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城市存量建筑與空間的改造提升的必要性、比重都會提高,空間的再改造、再運營,以及空間資本化的運作、價值提升,成為挑戰,也是機遇。
2、未來的城市更新中,基于城市居民消費升級、年輕客群消費新需求,文旅新體驗、新場景所形成的新空間經濟模式,會是一種可行的、必要的路徑之一,存量空間與增量內容的匹配,可能帶來雙向放大的循環效應,包括不限于新客流的持續導入和轉化等。
文化供給、消費升級、傳統商圈更新、老舊廠房改造建設旅游文娛載體等,在未來的城市更新中,通過存量物業、空間的保留與更新改造,建設創造出更多的文旅消費產品供給,會是一個核心主題。城市市井文化、煙火氣的恢復,消費升級需求的對應等,會是相應邏輯。
3、人文比拼,成為新一輪城市目的地的競爭重點。
城市更新中“人文”是內核要素,要回到人的價值,圍繞城市居民來推動。這將至少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未來的城市更新在讓土地增值、讓空間質量變高之外,還應該體現主體參與性和價值持續性,也即讓多方主體包括居民更多參與進來,實現利益更大化、多方化;
城市更新應該注重人的需求,空間的再造、產品供給、運營等都應更多圍繞“人”來進行,體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新中產崛起、年輕群體主流化背景下,實現產品契合供給。
城市更新將在城市文旅新消費中有更多體現,包括融入更多文旅新消費(新場景、新產品、新用戶等)的視角和元素。
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之爭,不僅是區域文旅格局變化
2021年7月19日,上海、北京、廣州、天津和重慶5市,被批準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在20多個城市中拔得頭籌;
9月18日,上海市印發《上海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
9月24日,北京市印發《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2021—2025年)》。
早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就已提出“培育發展國際消費中心”。2019年,商務部等14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被明確化。上海與北京的實施方案,將任務進行了本地“消化”。
《指導意見》提及6個重點任務,其中至少4個與大文旅消費關聯:
1、聚集優質消費資源。引導企業增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發展品牌經濟,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新品首發;加快培育和發展服務消費產業。
2、建設新型消費商圈。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消費商圈,推進智慧商圈建設;加快商業街提檔升級,重點開展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
3、推動消費融合創新。推動實體商業轉型升級,打造一批商旅文體聯動示范項目;促進傳統百貨店、大型體育場館、閑置工業廠區向消費體驗中心、休閑娛樂中心、文化時尚中心等新型發展載體轉變。
4、打造消費時尚風向標。培育發展一批國際產品和服務消費新平臺;鼓勵國內外重要消費品牌發布新產品、新服務;促進時尚、創意等文化產業新業態發展。
從幾個維度來理解:
1、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本和疫情無關,是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提升消費拉動作用的必然,但疫情之下,其緊要性提升,同時,國內消費能力、體量再次被證明,原出境游消費在國內市場找到一些替代品,完成一定的消費回流轉化。
2、國內消費市場的供需矛盾在加劇,供給跟不上需求,制約了消費釋放,所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先要在消費新供給層面有更多新作為。消費之于經濟發展驅動作用的一個循環邏輯是,消費拉動生產—生產創造收入增長—收入增長再帶動消費......
這個邏輯其實較明確回答了消費、收入增長這一類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消費被前置,為何?
假設民眾整體收入增長受制約,但消費依然被著重強調、推動,緣由之一是整體消費升級趨勢下的消費分層,中高收入群體的體量、消費能力及需求,依然可以有較好的消費釋放轉化空間,關鍵在于產品服務的匹配度。
3、新型消費商圈、商業街提檔升級、商旅文體聯動示范項目、休閑娛樂中心等,指向區域、項目的消費場景再造,在存量基礎上,通過新內容與業態的植入,主要為城市本地居民提供新的消費釋放點。
再延伸,城市居民消費并不限于城市區域(這里是地理角度,非行政區劃角度),鄉村同樣是當前重要的消費區域,消費主體也是城市居民。雖然《指導意見》沒有明確提及鄉村消費的重點任務,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必然會呈現“城市+鄉村”兩翼消費高企的特征。
4、打造城市消費新地標,發展首店及首發經濟,推動頂級賽事、國際會展落地,再到經由數字化改造城市產業,拉動數字經濟發展,不管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是非此類別,都是部分重要方向。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還考驗推動大區域文旅市場一體化的能力,周邊區域多城市加緊“抱團”也是趨勢所然,這決定著區域消費市場的寬闊與縱深度,成為區域文旅高地的核心城市,才能帶來更具前景的空間。
四、文旅地產模式被逼到“墻角”,風向明顯變了
2021年9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文旅部等10部門發布《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簡稱《導則》)。
《導則》提出,特色小鎮應聚焦產業細分門類,做強做精特色產業集群,特色產業投資占總投資比例原則上不低于60%,培育競爭優勢強的領航企業,文化旅游類的特色小鎮接待旅游的人數原則上每年不少于50萬人次。這個《導則》強調除了原有的傳統民居外,特色小鎮建設用地中,住宅用地的占比原則上不超過30%,鼓勵控制在25%以下。
其中,文化旅游類特色小鎮接待游客人數原則上不少于50萬人次/年、特色小鎮建設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則上不超過30%,是兩個核心信息,文旅小鎮或特色小鎮的地產化模式會受到進一步壓制,地產支撐的文旅小鎮將失去更多可操作空間,文旅小鎮的“真文旅”趨向可能會走強。不過相關的文旅小鎮投資預計也會有相應縮幅。
具體而言:
1、房地產市場大環境變化,直接蔓延到文旅領域,對過往盛行多年的文旅地產模式帶來更多更明顯的壓制。不少企業的“文旅+地產”模式,包括不限于“地產+五星酒店”、“地產+主題公園”、“地產+度假村”、“地產+文旅融合體”、“地產+特色小鎮”,“外形”有別,本質類同,基本以地產的快進快出,短平快、投資大、收益高為核心訴求,基本上跟文旅的長周期、慢收益,綜合效益的平均,長效收益的規律很難兼容。
一旦地產受限,模式自然難以如原來般運轉。既有的文旅地產項目,如果地產項目去化率不錯,那算是跑在了政策前面,反之,則可能對文旅項目帶來不小壓力。而新的文旅地產項目擴容速度,相比可能將大幅放緩。
2、真正的文旅項目還是要回歸到核心產品的打造,逐漸完善運營系統,以游客的滿意度為核心的服務體系,以及持續不斷優化的產品體系及運營價值的不斷釋放,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以及收益平衡的模式也需要精心的設計。與區域經濟主體要達成價值的平衡,也需要新的模式和基于長遠共贏機制的設計。
3、不可否認的是,文旅地產模式曾對大量目的地的文旅投資、產品更新、供給升級等帶來不小助力,同時考慮到大型文旅項目運營及盈利之難、投資之巨,配套一定的地產項目依然難以避免,尤其對部分二線及多數三四線城市來說,這個態勢還會延續。拉升文旅投資,促進文旅業發展,促進消費、拉動就業,提升區域經濟價值等,都是直接且持續的訴求。
但玩家會有變化,民企包括知名房企主導的文旅地產項目,體量將變小,央企、地方國企將會是更突出的兩個玩家,在拿地、融資、政府信任度等方面,都是不小的優勢,不過它們中的部分也受大環境影響,資金能力也受制約,比如華僑城賣旗下公司或項目股權也是時來已久。
五、建設世界博物館強國,背后并不簡單
博物館的“高冷”正在逐漸被弱化,變得更接地氣、更生活氣,更多嵌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2021年5月24日,文旅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
5月25日,據國家文物局消息,為推動博物館集群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核心示范區、建設“博物館小鎮”,包括支持北京、西安、大同、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 。
“世界博物館強國”的發展定位,博物館集群發展,建設多個“博物館之城”,多個信息背后,已有多個較明顯的指向:
1、博物館代表著歷史文化資源的聚合與存續,也可以說是歷史文脈的實物載體,在文化展示、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博物館的多寡、資源厚薄等,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區域、一國的文化保護、文化自信的不同程度。博物館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核心物之一。
世界各國間的文化競爭已更為激烈,而知名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名片,在提升本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方面有不小作用,在觸達、吸引外國游客,進行文化影響及滲透,潛移默化但功效明顯。
這是中國當前更提倡及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進而推動博物館建設的重要緣由。
2、博物館集群化發展的含義,或可參考“產業集群”概念,即某一行業內的競爭性企業及其關聯的合作企業、供應商、相關產業廠商、研究機構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現象。對于博物館而言,高集中度的文化消費及體驗所帶來的的規模效應,有利于提高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而除數量外,博物館集群規模的擴張,也可參考產業集群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方式,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等知名度較高、文物資源豐富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為核心,再串聯本地其他中小型民營博物館帶動集群發展。
3、博物館的資源雖“古老”,但卻又可歸類到文旅新業態中,在于其結合新技術、新創意,將獨特文化資源轉化為創新的文化產品,產生新的消費鏈,也成為城市居民文化新消費、年輕消費者新消費等重要承載地。
六、未來5年文旅業發展,要關注兩條主線
我們將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作為今天這篇文章的“壓軸”政策,在于其對文旅業未來5年(含2021年)的發展圖景,做了較多的指向描述。
2021年4月29日,文旅部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共13章節,我們重點關注其中展現的兩條主線,一是城鄉協調發展,二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在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中,有兩段重要內容:
(推進區域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推進區域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加強區域間、城鄉間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鼓勵各地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形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格局......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把城鄉文化建設同新型城鎮化戰略有機銜接起來,以城帶鄉、以文化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獲得感。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建設宜居、綠色、人文城市,使城市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文化和旅游聯動發展。加強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保留傳統風貌,延續歷史文脈。打造城鄉文化品牌,提升城鄉文化品位,在城市更新、社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預留文化和旅游空間。
“城鄉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在規劃中被專門提出,城鎮化發展、鄉村振興,可以是兩個重要觀察維度。
城鎮化發展,直接帶來兩個變化:一是城市(在大城市,或區域中心/重點城市表現更明顯)人口總量整體增加,加上社會經濟發展,形成更大的消費群體、更高的消費能力,消費升級在城市逐漸蔓延,城市文旅消費的空間、潛力抬升,在本地化的直觀表現包括城市文商旅需求走高、項目增加,購物中心走向休閑娛樂綜合體,以及城市居民休閑度假需求外溢,城郊或周邊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多樣化、縱深化、體系化;
二是鄉村人口外流或外遷,部分區域鄉村空心化趨勢明顯,城鎮化成為鄉村空心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基于第二個變化,以及更本質的共同富裕目標,推動鄉村振興成為國家戰略,而在振興過程中,主體應該是“城市+鄉村”,而非單獨的鄉村。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都直接關聯到上述的第一個變化,城鄉互動、城市反哺農村具備了部分基礎性條件。
單以文旅業視角來看,鄉村成為城市文旅消費的外延空間與承接轉化載體,具體到(短時)休閑度假,除了城市的一些文旅綜合體項目更新供給外,鄉村扮演了重要的產品新供給角色,也就是城鄉的文旅市場供需角色已算發生調換變化,“城市客流與消費+鄉村文化、旅游產品”所形成的新市場,成為產業振興的支點之一,這樣后面也接著人才、文化等振興。
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內容,和前述的博物館建設也密切關聯。
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中提到:
(博物館紀念館建設)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館,建設一批國家級特色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實施卓越博物館發展計劃、中小博物館幫扶計劃。支持一批博物館紀念館新建、擴建、功能提升;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推介和展示一批文化地標,建設一批標志性項目。
關于博物館紀念館建設的分析,這里不再贅述,重點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有足夠的差異化、代表性的文化地標、文化IP,是一區域、一國對內進行文化教育與提升文化認同,滿足民眾需求、促進消費的抓手之一,也是對外進行文化傳播、形象塑造,形成文化影響的有效載體。
一方面,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這類多個文化大地標的建設,意味著一個大IP下地標的多點化、差異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更“強勢”展現,具體到各省市區域,其實也就是區域的文化自信,進一步尋找、篩選、提煉自己的文化IP,會是各省市目的地的“使命”和自身需求。
另一方面,文化公園、產業群、產業帶建設發展,意味著區域協同的必然,文旅資源開發的大區域化、鏈條化(帶狀化)要求更明確。
(下一篇,我們將重點關注與目的地文旅變局深度關聯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