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22年04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財務司發布《2022年一季度國內旅游數據情況》:
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統計結果,2022年一季度,國內旅游總人次8.30億,比上年同期減少1.94億,下降19.0%。其中,城鎮居民旅游人次6.21億,下降11.4%;農村居民旅游人次2.09億,下降35.3%。
國內旅游收入(旅游總消費)0.7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03萬億元,增長4.0%。其中,城鎮居民旅游消費0.62萬億元,增長9.4%;農村居民旅游消費0.14萬億元,下降14.5%。
不出所料,業界朋友圈和自媒體發出陣陣質疑:新冠疫情重壓之下,哪里還有旅游活動?!旅游總人次怎么可能高達8.3億人次?!可以想象,困守愁城的旅游業者看到這些數據會憤憤不已,充滿眾多疑問,這些疑問和質疑的結果大多是空谷回響,只是渲染了當下旅游業的悲觀氣氛。不妨冷靜一下,順著這個疑問下去,探究探究后面的答案。
沒有大量出現在傳統景區以及星級酒店,8.3億人次的游客都去哪里了?
為了說明問題,再啰嗦一下國內游客的統計定義:國內游客是不以謀求職業、獲取報酬為目的,離開慣常居住環境,到國內其他地方從事參觀、游覽、度假等旅游活動(包括外出探親、療養、考察、參加會議和從事商務、科技、文化、教育、宗教活動過程中的旅游活動),出行距離超過10公里,出游時間超過6小時,但不超過12個月的我國大陸居民。請注意定義中的“出行距離超過10公里,出游時間超過6小時”。
現在來看,再大的災難也阻擋不了人們走向“10公里”之外“遠方”的腳步,那是在孔子時代就向往的“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生活,就差支個帳篷露營了。這些符合旅游統計定義的游客雖然沒有蜂擁到景區,卻遍布在滑雪場、休閑商業區、鄉村田間、海灘湖畔甚至郊區的森林和水庫堤壩等等。
實際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旅游統計數據中的周邊游游客已是龐大的體量。比如,從目的地游客身份角度分析,山東省省內游客比重在2008年就占全省旅游接待總量的48.1%,此后逐年一路攀升,到2020年比重達68.9%,只是這些數據“淹沒”目的地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罷了。還要注意一點,這部分冠以周邊游、省內游以及一日游的游客總量的增加或者減少并沒有在民航客運甚至高鐵客運數據表現出來,在線旅游平臺上的數據表現也不明顯。
一年期間到泰國芭提雅度假是出國旅行,每周到“10公里”之外去“吹風”是生活方式。兩者都是旅游活動。
旅行社等旅游企業虧的一塌糊涂,而國內旅游收入(旅游總消費)0.77萬億元,怎么可能?!
這里引用一下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6月公布的市場整頓案例:當事人張某某在為江西某實業有限公司進行炊具營銷過程中,以每位100元的價格,在江蘇省海安市某村招徠77位老年旅游者,組織了江蘇如皋“一日游”,期間組織旅游者參與炊具營銷活動,部分旅游者購買了炊具、保健品等商品。當事人在不具備旅行社業務主體資質的情況下,招徠、組織、接待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務,系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江蘇省海安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依法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并給予罰款壹萬元的行政處罰。
這個案例通俗點解釋就是一位江西省的賣鍋碗瓢盆的伙計,組織江蘇省一個村里的77位老人到江蘇省另外一個城市“一日游”,同時銷售了鍋碗瓢盆,還每人收了100元。心平氣和地想一下,這應該算到8.3億人次里面吧,同時花費不少,沒有經過旅行社組織,但這可是實打實的團隊旅游。只不過,換了個形式出來了。更多案例參照《盤點反面案例尋找旅游市場正向啟示》,會更清楚新冠疫情期間游客是如何花錢的,也就明白現在旅游如何掙錢。
請注意文化和旅游部數據報告中“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統計結果”,這是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專業機構在客源地針對城鄉居民開展的入戶抽樣調查,多說一句,如果針對大批量的抽樣調查問卷造假虛構夸大數據那可是海量工作,沒有必要也極難實現。另外,還要請注意“國內旅游收入”后的“旅游總消費”注釋,就是說在入戶調查中是詢問城鄉居民在整個旅游行程和出發前的準備中“花費”了多少錢,旅游者的“花費”理論上等于“旅游收入”。如果游客花費了,而傳統旅游業者感覺沒有收入,那么游客花錢的渠道和方向一定發生了變化,如同以上的案例。
2022年第一季度國內旅游總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19.0%?是不是這個數據保守了?
許多業者都對2021年10月31日晚“迪士尼煙火下核酸檢測”場景記憶猶新,認為這可能就是防疫常態化的旅游業。僅僅還不到半年,上海的疫情防控如今的一言難盡,迪士尼煙火恍若隔世。這是時間和場景給我們帶來的錯覺。
上海和吉林一南一北新冠疫情的極大困擾,一批“靜態管理”城市困住出行的腳步,這些大大影響了業界對旅游業發展的期望和信心。一般而言,第一季度旅游行業的重頭是春節黃金周和元旦假期,回過頭來看國內1、2月份新冠疫情還處于低谷時期,直到3月中旬左右少數地區才出現規模爆發,基本沒有影響春季黃金周旅游活動的進行。
即使按照傳統旅游來理解,來看看2022年4月22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0場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朝陽區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軌跡:
4月18日,9:50-9:55在樓下商店購物,17:35-17:45在樓下商店購物。
4月19日,7:50乘坐旅行團大巴前往懷柔區百泉山景區,17:00返回家中。
4月20日,7:00乘坐旅行團大巴前往平谷區金山觀景區和湖洞水景區,15:00返回家中。
這位伙計短短兩天就進行了2次符合統計定義的旅游活動,還是周邊游。旅游不僅僅是出國、跨省長線旅行,也是從朝陽區到懷柔區、到平谷區,是老百姓平平常常的日子。當然,如果抬杠認死理認為這種城市跨區旅行不應計入旅游人數,那只好說:平谷區這個地方2002年以前是平谷縣,是縣級城市;再以前還屬于河北省唐山,擱在那個時候這是典型的跨省旅行。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孔子周游列國時代,自駕旅游的興起,從目的地數據來看已經超過游客總量的50%以上,旅游的自主、自由和無景區特性愈加明顯。車到山前必有景,這個“景”不見得是景區。
個體感覺代替不了宏觀數據,一部分人的感覺也代替不了龐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傳統認知的旅游市場已經改變、調整和變革,變局在新冠疫情之前已經開始。
國內旅游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4.0%,人次下降了,為什么收入卻增加了?
一個業內的共識是,自2020年開始國內旅游以周邊游等短途旅游為主,也就是說2021年第一季度如此,2022年第一季度也一樣,這其中沒有更多的出境出國旅游、跨省長線旅行的數據干擾。
一個往往容易忽略的數據是,近幾年,國內旅游花費中購物花費比重為25%左右,餐飲花費為20%左右,兩者差不多占有花費總額的45%。而周邊游等短途旅游消費的特征之一是本地生活化,也就是旅游的異地消費本地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659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餐飲收入10653億元,增長0.5%。
這樣來看,旅游消費增長4.0%也就容易理解。當然,業者的質疑也有道理和數據支撐:同樣是國家統計局數據,3月份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33億元,同比下降3.5%;餐飲收入2935億元,下降16.4%,不過其絕對量僅占一季度27.5%。下降原因眾所周知,但不能以3月份的數據和感覺代替整個一季度。
延伸一下,說說2022年一季度旅游數據之外的事。
國內旅游統計數據確有完善空間。2022年4月6日,中國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數據是:預計第一季度全國國內旅游出游9.73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6400億元,與2021年第一季度同比分別減少5%和13%。這可能是不同數據調查方式以及統計口徑處理方式差異的結果,不過數據差距明顯。專業問題專業探討,全國層面數據確有完善空間。
旅游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措施有待優化。一邊是廣闊的旅游市場腹地、龐大的旅游消費人群以及尚可的旅游市場消費表現,一邊是亟待救助的旅游企業。近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一批紓困解難措施,不過部分企業感覺或者遠水解不了近渴或者隔靴搔癢。各級政府紓困解難措施的一個優化思路是:對接0.77萬億元旅游消費市場,幫助旅游企業提升市場獲得感。比如,許多地方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將符合規定舉辦的工會活動、會展活動等的方案制定、組織協調等交由旅行社承接;鼓勵旅行社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服務;組織發放旅游消費券等等。如果,依據周邊游的產品特點將消費券產品化,分類為研學消費券、工會活動消費券等,消費定向指定紓困解難對象;同時改變消費券發放方式,由在線平臺集中發放改為分散渠道或者社區發放。體紓困解難措施優化方向是市場化。
2022年一季度以后的旅游市場。自2020年以來,旅游業者最熟悉的政策表述是:暫停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跨省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業務。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國內旅游市場的經營空間和“跨省團隊旅游”以及“機票+酒店”等簡單組織產品無關。2022年五一假期是“冠者(成年人)五六人”郊游的黃金周,沒有“童子六七人”同游,從高等院校到中小學校已經開始考慮把五一假期挪到暑期。可以考慮暑期市場,注意2022年暑期有所提前(部分長達一個月),產品類型應隨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