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你覺得露營火爆背后,除了如今的出行不便,還有哪些原因在支撐它走紅?如今露營圈“水大魚多”,露營龍頭企業在做什么?剛入局的中小露營企業又要怎樣站穩腳跟?未來跨省游、出國游等消費回暖,露營產業又要如何保持熱度?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問題。
我國露營產業發展的歷史其實并不長,國外露營已歷經百年成長,我國的露營產業從在國內興起到如今僅有十余年時間,雖然近兩年迎來了爆發,但細究之下,露營品牌和露營地建設等方面仍有不少的問題亟待解決。
刷屏的精致露營,
背后是“它”在支撐
搖曳的天幕、克米特休閑椅圍繞著鋪滿進口酒水的蛋卷桌、馬歇爾音箱、鈦制的餐具、嘟嘟冒氣的摩卡壺和一塊油花均布,在煎鍋里翻來滾去滋滋作響的M8牛排,這些元素構成了今天社交媒體所定義的“精致露營”。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出現過類似的圖片,不僅如此,微博抖音小紅書上有關精致露營的搜索量也在逐年上升。
根據文旅部公布的消息,2022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場平穩有序,“微旅游”“微度假”成為主流。本地游客成為露營地的消費主力。“賞花+露營”“房車+露營”“露天音樂會+露營”“旅拍+露營”等眾多特色精致露營產品受到游客追捧。
與傳統露營不同,近幾年興起的精致露營(Glamorous Camping)對露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廁所與淋浴間、外置電源、排水與供水設施、餐飲設施等都是營地企業需要配置的。有了基礎設施的保障,游客在戶外自然環境下才能舒服地休閑、用餐、玩樂。
露營并不是近幾年才在國內出現的,為什么近兩年露營急劇增溫?又是如何從一個小眾的活動發展到如今變為大眾生活方式的?
新冠肺炎疫情將人們更多的留在“鋼筋水泥”中,當詩和遠方成為奢望,城市周邊親近自然的機會便顯得難能可貴起來。露營,作為人們融入自然的方式也順理成章得到了更多關注。
日光域集團董事長、露營天下創始人孫建東對執惠表示,“露營之所以被大家喜愛,終歸是‘自然’的魅力。首先,人們從自然進入城市生活,當社會和城市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城市的人們就會開始回歸自然,去尋找內心的本真和幸福,去找尋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而回到自然最好的方式,便是去露營。露營是人與自然的橋梁,營地就是‘自然里的第二個家’。”
“其次露營產業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關,露營之前是一個小眾的玩法,目前已經成為大眾需求,而且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拿著野餐墊去草地上,可以買裝備去營地,也可以駕著房車去遠方。不同切入的可能性,帶來不同的自然體驗。“孫建東告訴執惠,“最后就是越來越多的自媒體推動露營變成一種時尚,精致露營是通過一些裝備,把露營的顏值變高,大自然的藍天白云草地,與戶外裝備形成一種網紅場景,通過社交工具、媒體的宣傳成為一種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按照國際體育產業發展經驗,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民眾會對體育運動有所需求;人均GDP超6000美元時,跑步開始流行;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體育運動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騎行、滑雪、露營等戶外運動的參與者開始增加。2021年,中國人均GDP已經突破1.25萬美元,未來中國露營產業發展潛力將不斷釋放。
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生態旅居與露營分會常務副秘書長黃悅認為,“今年露營產業的大火是可以預見的,實際上以精致、輕奢等概念的露營,既滿足了當地市民在節假日全家出行的強烈需求,也滿足了疫情下避免人群規模集中的安全需求。目前我國露營更多還是以營地教育、戶外體驗、房車等體驗式場景為主。而真正作為品質生活方式,通過精致、輕奢、野奢等在自然環境下享受不亞于城市酒店的舒適,得到大多數露營體驗者的認可,在中國也就是近兩三年的事情。”
是“百花齊放”還是“大浪淘沙”?
現在入局還有機會嗎?
根據艾媒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達299億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54.6億元。同時在線數據網站Statista統計,2019年美國露營營地的市場營收已經達到79億美元,約500億元。我國整個產業規模較其他國家還有差距,仍存大量發展空間。
我國消費者露營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去居住地周邊的露營地,拎包入住,露營地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另一種則是自己買露營裝備,自己去露營,也可以自己帶著裝備去附近的營地露營。受國內消費者露營習慣影響,露營地與戶外裝備品牌成為目前露營產業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的露營地公司大熱荒野與嗨King已經完成天使輪融資。大熱荒野的投資方有戶外旅行裝備上市公司牧高迪(603908.SH),嗨King的投資方是輕奢帳篷廠商博庭。今年4月,成立僅兩年的戶外生活方式品牌“ABC CampingCountry”獲得數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青山資本;同月,戶外裝備品牌挪客Naturehike也完成近億元融資,由鐘鼎資本獨家投資。
露營裝備是露營必不可少的工具,簡單來看,有帳篷、睡袋、氣墊等基礎裝備就可以,講究些的則有戶外露營椅、戶外廚房裝備、戶外服飾甚至是房車。但我國戶外品牌的知名度相對來講并不高,甚至說有名氣的企業很少,國內不少消費者在追求國外的產品。
目前在小紅書分享平臺上可以看到不少露營愛好者分享國外品牌的產品,同時也有人在尋找購買途徑。雖然國內露營品牌處在起步階段,但是近期也有不少露營品牌企業拿到了融資,正在加速發展。
對此大熱荒野創始人朱顯表示,“國內目前戶外品牌的規模大于露營地,中國的供應鏈體系很全面。國外的很多戶外裝備都是在國內加工制造。國內不少代工廠利用此前的代工經驗形成自己的品牌,這些廠商如果要形成自己的品牌規模,目前所需要的就是通過自己對消費者的理解設計出具有品牌風格的產品。“
獵戶座創始人默照認為,目前國內露營地的發展有些粗放,找一片草地,扎上幾頂帳篷就稱之為營地是不可取的。一個營地想要完整的存在,基礎配套設施、空間區域、基礎服務等條件都應該具備。露營地的投資需要更加長遠與專業的眼光,需要更加的理性、冷靜。
“進入露營地的門檻有點高,合法合規的營地獨立存在的話需要有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的內容承載空間。需要走報規立項的手續,相關標準已經出臺,但是要根據各地方的情況進行審批報備,需要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很大。”默照告訴執惠,“其次營地可以補充于景區的升級、民宿的增容、酒店的配套,原有的經營主體做支撐,營地做配套,相關設備沒有占用基礎的農田用地,相對來講比較容易實現,目前復合型營地已經有很多落地的項目了。”
“不可否認在疫情當下,這種短途微度假模式備受青睞。但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的企業龍頭進駐這個領域發展。也沒有太多的投資商關注這個賽道。等到規模化,有序化發展的龍頭企業進駐,相信市場也會更加規范。“黃悅對執惠表示,“由于整個露營產業鏈其實相對透明,整體投入可控,相對門檻較低。具備投資體量小,且目前市場回報率較高的特點,其實個人投資者很多。未來可以預見,兩到三年內,還會有很多個人投資者進入這個領域。至少還會火一段時間。”
產業要可持續發展,
這三個方面可重點發力
居安思危,如果疫情消失,人們的出行半徑不再受到限制;當跟風露營的熱度褪去,整個產業逐漸完善;消費者趨于理性,回歸更本質的露營體驗——追求自由、親近自然或者心靈層次需求的時候。相關企業將如何保障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調整自身業務線成為每個從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黃悅表示,“中國目前露營地存量還不算多,城市周邊的露營體驗地會有前期紅利。但相關問題也會逐漸暴露出來,其中以土地使用、生態保護等問題為主。一個合適的露營地一定要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關注,我們提倡的是生態的,不破壞當地環境的健康露營模式,希望把燒烤、野炊、垃圾處理、污水排放做到“無痕”,才是對自然環境最大的尊重。恢復自由旅行后,那些具備較好自然環境的露營仍會供不應求。這已經是一種區別城市內的生活模式,大家都會愛上這種放飛自我,與自然零距離的生活。”
牛路野營創始人唐偉表示,國內露營現在還處于打造產品階段,包括自然環境、規劃設計、建設布置、住宿、體驗項目、餐飲、成本及綜合服務等。產品可以是“一點打穿”,也可以“面面俱到”,營地的發展之路一定是“多元”的,做出好的產品才能推動行業更好發展。未來中國露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從三個方面著力,分別是營地、戶外教育與文化、裝備與硬件設施。
“在營地方面,可以建設服務于自駕用戶的驛站式營地,網絡化布局、無人值守,滿足自駕用戶的需求。可以對標K.O.A(北美營地)的連鎖運營機構,類似酒店集團的營地管理輸出公司。”唐偉告訴執惠,“戶外教育與文化方面,國內可以建設對標英國OB(Outward Bound)和美國NOLS(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的戶外教育機構;并且進行營地人才的培訓,包括運營管理類人才(營地主任)和教練類(營地指導員)。此外從業人員還可以建設倡導戶外文化和營地文化的機構。裝備與硬件設施方面,營地的智能化系統、營地運營設備及設施的軟硬件研發、集成等都是還未開發的藍海。”
默照對執惠表示,“當下做露營的人都在搶蛋糕,疫情壓力下,文旅企業經營艱難,如果文旅企業做露營可以賺到一些利潤,也算是件好事。但是我們對產業要心存敬畏,露營產業合規性、安全性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露營產業并非一次性消費,相關經營者需要不斷更新迭代自己的產品,要尊重用戶和市場規律,以長期主義的視角來做露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