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日,新華社刊發文章《「互害式」招商,誰挖誰的墻腳?》,報道了部分地方政府為爭奪項目,加碼招商政策,互挖存量企業,甚至內耗成了地方「互害」。
「記者近期在基層走訪時發現,部分地方政府為爭項目加碼招商政策,互挖存量企業,「招商內卷」有抬頭之勢。其中滋生出的政策無效耗損、「超常規優惠」等問題,不僅加劇了地方負擔,更助長部分企業「短期套利」心態,不利于高質量發展。」——摘自原文
其實,「招商內卷」并不新鮮,過去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吸引企業投資,或多或少都參與過惡性競爭,其中又以無償劃撥土地、稅收返還最為常見。但在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多次提出規范招商引資行為。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公開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征求意見稿)》便提出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的規范管理,以公平競爭推動統一大市場。
「招商內卷」是畸形政績觀與過度競爭雙重作用的結果
在地域競爭中,每個城市都是一家運營服務商,書記和市長就是「城市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客戶就是有投資需求的企業和個人,而產品則是城市的經濟地理空間資源、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這些軟性的東西。由于沒有有效的市場區隔,導致大家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廠房、土地),在這樣的背景下,惡性競爭幾乎難以避免。
第一,「招商內卷」本質上是地方政府對市場過度干預的結果。
政府需要政績。城市發展,單憑自給自足遠遠不夠,招商引資便成了政府發展經濟的最便捷途徑。每個城市都想通過招商引資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至于企業是培育的還是挖來的并不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挖墻腳」在壯大自己的同時還削弱了競爭對手,效果反而更好)。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各地開始拼土地、拼政策,「零地價」、「零租金」、「(省、市級)稅收全返」等非理性手段層出不窮;更有甚者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投資額,給當地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政府直接干預市場,在經濟發展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這把雙刃劍也會引發許多社會問題,造成惡性競爭。
第二,過度績效造成惡性競爭與工作焦慮。
在「唯招商是論」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資成了官員升遷最主要的途徑。這兩年,園區在線(ID:YQZXGZH)注意到,報道招商「功臣」被提拔重用的新聞越來越多。面對「升遷」的誘惑,領導必然會向下傳遞壓力,層層下達招商指標,招商、投促口壓力之大自不必說,就連鄉鎮、街道這些經濟民生兩手抓的單位,招商任務一樣高得嚇人。完不成任務,上面怪罪,輕則通報批評、影響仕途,嚴重的還要被調崗。某市就曾出臺規定,「為了真正體現招商引資是第一政績,未完成年度招商引資目標任務單位的領導,當年不得參與各類評選活動;未完成年度招商引資目標任務60%或連續兩年未完成招商引資任務的單位,其主要責任人必須離崗招商。」。而這也是各地招商考核的縮影,在高績效的壓力下,大家只能硬著頭皮上。
第三,「重增量、輕存量」讓招商成為無底洞。
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服務企業成長,產生稅收,拉動就業,帶動經濟發展,才算真正形成閉環。但在現實中,地方政府往往更注重短期利益。一個領導班子,任期也就三五年,而企業培育難以量化,顯示度不高,即便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等也未必能打造出一流企業,對官員的政績提升幫助有限,很少有官員愿意做一件花費很大精力卻在自己任期內基本看不到效果的事情。而增量的政績是顯而易見的,哪怕為此透支未來,也只是擊鼓傳花罷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新的領導班子上任,總喜歡搞「跨越式發展」、「超常規發展」。
第四,我國已進入存量經濟時代,可挖掘增量有限。
如果經濟整體向好、增長空間巨大,僅僅是追求增量,也沒有太大問題??勺源蛞咔橐院?,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各行業市場空間已經見頂,基本不太可能有明顯的增長;同時,在資本的強勢助推下,寡頭格局急劇加速,留給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已然十分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真正意義上的增量已經鳳毛麟角。更多所謂的「增量」,只是別人手中的「存量」。為了快速出招商成績,很多政府開始使用「短平快」的拼土地、拼政策方式,從別人樹上「摘果子」。企業總共就那么多,這兒招一個那兒就少一個,誰愿意做少的那個呢?所以大家就一起卷。
第五,所謂的公平競爭其實并非絕對。
招商引資工作中一直存在一個悖論——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土地,往往都給了資源雄厚的龍頭企業,而最需要扶持的中小微企業,卻往往難以獲得更多支持。而且,地方經濟越發達,政府越青睞大項目、好項目。
盲目內卷導致政企雙傷
「內卷」本身是一個中性詞,并無明顯的好壞偏向,如果能用好,反而會激起各地的招商熱情。然而,當「卷王」、「卷神」頻出、大家都開始用別人的規劃來招自己的商,往往意味著招商陷入了成本競爭的惡性循環。
第一,惡性競爭使權力沖破了制度的牢籠。
招商引資中,政府應該是主導者,政府通過科學規劃招商引資,把投資項目和本地產業深度銜接、整合,同時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發展,提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然而,一旦招商引資陷入惡性競爭,買方(企業)將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當主導權被交換,資本沖破了制度的牢籠,逐利的本性將會進一步顯現。誠然,有一部分企業是真心實意來投資的,但他們往往不會只注重優惠承諾,而是把當地的產業環境、營商環境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企業,要么抱著騙補的想法,補貼拿到手就走人,甚至很多企業用同一個項目「一魚多吃」,在多個城市同時拿幾份補貼;要么企業落戶,成了「吞金獸」,對當地財政還沒有做出任何貢獻,就先拿走大量獎補。
第二,畸形的政績觀助長形式主義。
在GDP政績觀的過度推崇之下,招商造假似乎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政府通過夸大招商引資規模、框架協議(還沒有談成的項目都算在政績中)、虛假簽約、重復簽約、購買指標等方式,營造虛假的繁榮景象。而紅火表象的背后,是企業不勝其煩,經濟沒有發展,群眾沒有得到實惠,長得只是政績和面子。
第三,畫大餅、亂承諾傷害營商環境。
招商引資「畫餅」現象并不鮮見——個別政府向企業許下諸多承諾,資金、土地、補貼等都能提供,甚至可以「一事一議」,而政府領導的到場更是給企業吃下一顆「定心丸」。然而,企業簽約之后卻是另一番光景,此前的一些承諾就「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究其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做出的承諾超出了所能履行承諾的邊界,也可能是占據先手后的主動拖延,逼迫企業讓步。如果趕上政府換屆,還可能「新官不理舊賬」,既令投資企業進退兩難、遭受損失,又讓地方政府誠信掃地、營商環境受損,導致地方政府「因小失大」。
第四,產業結構趨同是「挖墻腳」的先決條件。
各地產業結構趨同,同質化競爭激烈,重復建設現象十分突出。各城市、園區雖有產業定位,但99%都逃脫不了數字經濟、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幾個關鍵領域。這樣寬泛的、同質化的定位使「挖墻腳無縫銜接,必然導致各地同質化「內卷」。此外,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招商,中西部地區提供不了其所需的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缺乏培育其成長的沃土,因此很難吸引項目落地,根本卷不過沿海發達城市。
招商引資「反內卷」關注四點
疫情發生后,企業投資需求進一步萎縮,地方政府為了維持招商競爭力,大打價格戰、資源戰,使市場陷入進一步困境。連北京、上海這樣的超一線城市都要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招商,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過去,當市場沒有充分開發,惡性競爭的后果可能是「大魚吃小魚」。但現在「鯨魚」也加入了競爭,對欠發達政府無疑是「降維打擊」,惡性競爭不再可能,三四線城市必須找出一條新路。
第一、招商干部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合理下達招商任務。官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而且要身體力行,強化政策落實,保障政府承諾的各項優惠政策穩定延續;第二,對招商引資考核辦法進行修改完善,對招商階段性成果劃分進行細化,使招商引資工作考核體系更科學合理,讓專業人去做專業事;第三,從政策入手,不再忽略存量企業的投資貢獻,讓本地企業也享受到優惠待遇。
第二,綜合研判招商需求,建立聯審聯批機制。政府要著力提升涉企服務效率和質量,完善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長效機制。針對遇到困難的項目,牽頭相關部門進行會商聯審,通過部門聯動,證照共享,模擬審批、容缺受理、平臺建設等方式,提高審批效率,加速項目推進,保障項目落地。
第三,重視產業鏈打造,不因短期利益盲目招商。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鏈布局,如果城市能夠形成產業鏈的優勢,其他城市在招商引資的時候,就很難把企業挖走。打造產業鏈,一是要明確產業定位,按圖招商,切勿因短期利益放棄長遠發展;二是圍繞龍頭企業招引產業上下游,打造產業配套,營造產業氛圍;三是出臺重點產業政策,營造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
第四,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眼光需要放長遠。通過政策力度與企業產出緊密掛鉤,鼓勵企業在當地長期穩定發展,而非為短期的利益而頻繁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