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中,素質教育雖被屢屢提及,但卻往往停留在口號階段,這是研學大多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這背后反映出的是教育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長久以來,應試教育占據主導地位,導致了一個嚴峻的現實:中國 95%的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學校及家長為了考上大學,將重點放在應對考試上,而對于真正的興趣和未來的職業規劃缺乏深入思考。
德國的一個外教,八年之后從蘇州無奈的離開,他講我們的教育就是把最好的年華給一些毫無意義與價值的學習內容上,舍不得花一點時間思考和討論,然后記憶成了學習的唯一方法,高壓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護成了成長的唯一措施,這種負成長的教育模式對人性是一種摧殘,所以這個是我們要思考,然后我們重新認識教育。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教育體系過度強調考試成績,而淡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的培養。研學僅僅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形式被匆匆納入教學實踐。
就業是檢驗教育的試金石
張雪峰有關就業導向的專業言論在網絡上掀起了輿論熱潮,而 2024 年高考報考趨勢的變化,像金融專業遇冷,臨床和中醫專業報考增多,警察和師范專業熱度暴漲,這些都充分體現出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專業時愈發務實的心態。
眾多考生力求畢業后能夠進入體制內,諸如公費師范生等成為了熱門選擇。在山東,曲阜師范大學面向青島就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公費師范生,錄取的最高分達到了 635 分,往年此分數能夠沖擊 985 高校。2024 年江蘇高考提前批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05 專業組的投檔最低分為 663 分,這個分數在全省排名處于 2000 名以內,依照往年的位次,南大、武大、中山、華科等 985 高校都能夠報考。
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有學可上,而是開始著重關注畢業后的就業前景。這無疑是對當下教育現狀的一種應激性反應,也是對過去盲目追求學歷卻忽略專業實用性的深刻反思。
學歷貶值的大形勢下,寬進嚴出的政策似乎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素質教育所存在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低迷也不僅僅是能力差的原因。這是因為,僅僅依靠政策的調整,無法改變整個教育生態和社會觀念。
要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需要從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性的改革。學校和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社會也應當摒棄對學歷的過度崇拜,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為不同類型的人才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只有這樣,才能讓教育回歸本質,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實用型人才,而不是讓學生在迷茫和功利的選擇中迷失方向。
研學政策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家于2016年實施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近年來,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教育部及其他相關部門發布了以下關于研學旅行的政策文件。
2016年11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確立了研學旅行的重要性;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研學旅行要遵循四原則。教育性上,結合學生特點與需求,全面發展。實踐性上,因地制宜展特色,拓展視野。安全性為首,保障機制落實。公益性堅持,不得營利創收,貧困生費用減免,讓研學成為學生成長的有益之旅。
2017年1月,國家旅游局發布《研學旅行服務規范》,詳細提出研學旅行的安全性問題;其中對人員配置、產品分類、服務改進、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研學旅行機構或學校可以針對此文件查漏補缺,及時調整。
2017年8月,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刻不容緩;主要明確學校組織開展研學旅行,以推進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研學旅行實施過程中,校外機構應與學校的通力協作,以達學校教育目標,這是尤為重要的。
2017年9月,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已經確立納入學校教育學分系統;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或營地”公示名單》,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文件大致明確了中小學研學實踐基地和營地的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對研學旅行及營地教育從業者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政策執行情況
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中,中小學研學旅行政策本應成為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提升綜合素養的有力舉措。然而,實際執行情況卻差強人意,令人深思。走進學校,我們看到在將研學旅行納入教育教學計劃時,學校的迷茫與無助。
由于各地教育局的指導與管理未能到位,學校在沒有專業引領的情況下,倉促地將研學旅行外包給旅行社,這種做法無疑是對學生教育的不負責任。旅行社的商業屬性決定了其以盈利為首要目標,根本無法真正實現研學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結果,研學旅行變成了一場“只旅不學”的鬧劇,家長們滿懷期望地支付費用,最終卻換來孩子毫無收獲的經歷,經濟和心理負擔隨之加重。
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的任務執行效果也不盡人意。部分所謂的研學基地徒有虛名,不僅游客稀少,而且缺乏真正的教學價值。一些景點為了迎合研學需求,粗制濫造地編造所謂的“價值”和“意義”,這不僅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更無法讓他們在研學中獲得有意義的知識和體驗。
真正的研學應當引導學生接觸經典,汲取精華,而不是在毫無價值的內容上耗費時光。因為經典的東西人就是窮其一生都難以看完、學完。
健全經費籌措機制方面同樣存在問題。雖然《意見》要求文化、旅游等部門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施減免場館、景區、景點門票政策,但實際情況是,研學機構按人頭收取高額服務費,門票減免政策并未在價格構成中得到體現。這無疑加重了家長和學校的經濟負擔,也違背了研學旅行的初衷。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相關部門對于政策的宣傳和培訓不足,導致學校和旅行社對政策理解不深,重視不夠,執行不到位。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無法及時發現和糾正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此外,部分地區在推動研學旅行時過于追求經濟效益,成了拉動地方消費的手段,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和學生的需求。
中小學研學旅行政策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需要我們深刻剖析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讓研學旅行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只有摒棄商業化,回歸教育初心,真正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出發點,精心設計和組織研學旅行活動,方得始終。
旅行社與專業研學機構:不可同日而語
在當今教育多元化的時代,研學旅行作為一種將學習與旅行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方式,備受關注。然而,需要明確的是,旅行社不能代替專業研學機構,旅行社組織的活動充其量只能被稱為游學。
旅行社的主要業務重點在于旅游服務,其核心目標是為游客提供舒適的交通、住宿和景點游覽安排,以滿足游客的休閑和娛樂需求。在這種模式下,行程往往側重于觀光和游玩,對于知識的傳授和深度的教育體驗相對較為薄弱。
相比之下,專業研學機構則是以教育為首要目的。它們會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研學課程和活動方案。在內容上,涵蓋了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通過實地考察、專家講座、實驗探究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師資配備來看,旅行社的導游通常側重于景點的講解和旅行的組織協調,他們可能缺乏專業的教育背景和教學方法。而專業研學機構的導師往往具備教育相關專業知識。如中國童子營就是專業研學機構,借鑒歐美經驗,從教育出發,打造適合中國的研學課程體系。
結論與展望
當下,“只旅不學”的情況屢見不鮮,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旅行社普遍缺乏研學課程的設計能力。多數旅行社僅僅將研學視為一種機會業務,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他們在行程安排上,更多地側重于旅游景點的游覽,而對于知識的傳授、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思維的啟發等教育核心要素則關注甚少。這種“重旅輕學”的模式,使得研學游失去了其應有的教育價值,淪為了形式主義的旅游活動。
更有甚者,在一些地區,“研學游”竟然成為了眾人爭搶的“唐僧肉”。各方勢力憑借各種關系,爭相獲取研學游的業務資格。這并非因為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忱,而是被其可觀的利潤所吸引。這種無序的競爭,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更嚴重損害了研學游的品質和聲譽。
然而,我們不能因為當前的亂象而對研學游的未來失去信心。隨著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國家必然會出手整治這一領域。可以預見,未來國家將會出臺詳細且嚴格的研學操作辦法,從課程設計、師資配備、安全保障等多個方面進行規范和監管。這將為研學游市場樹立明確的標準,淘汰那些不具備資質和能力的參與者,促使整個行業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同時,國家還將大力鼓勵致力于研學的專業機構發展。這些專業機構憑借其對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豐富的課程研發經驗以及優秀的師資隊伍,能夠真正實現研學游的教育目標。他們將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出發點,設計出富有針對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的研學課程,讓學生在旅行中不僅能夠開闊視野,還能收獲知識、提升能力、塑造品格。
總之,雖然當下研學游市場存在諸多問題,但我們堅信,在國家的有力引導和規范下,在專業機構的積極參與下,研學游必將回歸其教育屬性的本質,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人才發揮積極作用。讓我們共同期待研學游的美好未來,為孩子們的成長創造更優質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