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經意間,2024 年已悄然臨近歲末。在這個節點上,對過去一年旅游行業的發展進行回顧與總結,并對未來稍作展望,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以往不同,此次筆者以自身的觀察與實際體驗為切入點,為大家呈現一幅 2024 年旅游行業的真實畫卷。
預期的落差:從樂觀到冷峻的轉變
在 2023 年旅游行業呈現恢復性增長的良好態勢鼓舞下,年初時,整個行業乃至社會大眾都對 2024 年的旅游發展充滿了樂觀的期待。人們仿佛已經預見到旅游市場將繼續高歌猛進,創造更為輝煌的業績。然而,現實卻如同一盆冷水,無情地澆滅了這份熱情。2024 年,旅游行業并未如預期般蓬勃發展,反而呈現出"小年"的特征。
從增長數據來看,其表現差強人意,與之前的樂觀預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例如,一些地市的旅游收入與當地 GDP 的增長趨勢背道而馳,這種現象并非個例,而是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像麗江在2023年旅游收入占GDP比重高達 193%,西雙版納為125%,迪慶98%,大理92%,而到了2024年,這些地區延續高速增長態勢,但旅游同行們的體感是同比多呈下降趨勢。這一變化使得旅游從業者們的預期在現實面前不得不進行修正,失落的情緒在業內彌漫開來,逐漸成為一種常態。
部分省市GDP、旅游收入及旅游收入占GDP比例匯總表
深入探究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我們會發現諸多因素在共同作用。
首先,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旅游總需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人口出生率的斷崖式下降乃至出現負增長,未來旅游市場的潛在客源規模在逐漸縮小。畢竟,旅游消費的主體人群數量增長乏力,意味著旅游總需求的減少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其次,經濟形勢的變化也給旅游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有效需求不足,消費降級成為當下社會的普遍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旅游正逐漸從大眾消費的熱門選項中滑落,窮游作為一種更為經濟實惠的旅游方式開始成為新的常態。消費者在旅游決策過程中更加注重性價比,對旅游產品的價格敏感度不斷提高。
再者,中國經濟所面臨一系列國內外形勢的挑戰,如失業率的持續上升等,都使得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受到影響,從而削減了在旅游方面的支出。旅游業雖然在國民經濟中一直扮演著氣氛組擔當的角色,有著挑大梁的勇氣,但實際上,就如同文化產業中的電影行業,其票房規模有限(400億/年),難以獨自承擔起支撐國民經濟的重任。面對現實,旅游從業者們逐漸清醒地認識到,行業的發展必須遵循其自身規律,不能盲目樂觀,要理性看待行業的定位與發展前景。
代際交替:90 后崛起與 70、80 后的轉型
疫情三年,猶如一場風暴,席卷了整個旅游行業。一些朋友在這期間帶著遺憾無奈地離開了旅游業,而到了2023-2024年,更多的從業者面臨著失業或被迫轉業的困境。在這一過程中,旅游業的主力軍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90后正逐漸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與之相對應的是,70、80后在經歷了職業高原期后,開始逐漸邊緣化并退出旅游行業的核心舞臺。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生存壓力對不同代際的從業者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在生存壓力之下,工匠精神往往難以維系。因為沒有長期穩定的雇傭關系,從業者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技藝的精研與傳承之中。對于70、80后而言,他們在旅游行業中的經驗更多地體現在旅游項目的建設方面,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并非科班出身,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形成了經驗路徑依賴的問題。
這種依賴使得他們在面對當前競爭更為激烈、市場需求更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旅游市場時,難以迅速適應和調整。相比之下,90 后憑借著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敏銳感知力,能夠更好地迎合市場變化,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持續的學習能力對于任何年齡段的從業者來說,都是抵抗年齡焦慮和職位下行壓力的關鍵所在。正如我的好朋友檀英輝所提到的,旅游從業者的最終歸宿往往呈現出幾種不同的路徑:成為徒弟公司的顧問,憑借豐富的經驗為后輩提供指導和建議;選擇創業,開辟屬于自己的旅游事業天地;進入國企,尋求更為穩定的職業發展環境;或者轉型為其他職業,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從現實情況來看,70、80 后失業轉行后的職業選擇往往較為有限且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起初,很多人會選擇成為滴滴司機、外賣與快遞小哥等,這些職業相對較為靈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失業帶來的經濟壓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未能找到更好的發展機會,他們可能會進一步下沉到保安、保潔、保姆等職業,收入也隨之逐漸降低。這種職業發展軌跡反映了大部分人在面臨行業變革和年齡壓力時的無奈與現實。
從不同行業對年齡的要求來看,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互聯網大廠往往將 35 歲作為一個職業分水嶺,制造業則是 45 歲,服務業相對寬松一些,為 50 歲。一旦從業者到了一定年齡,若未能在職業晉升上取得突破,就很可能面臨必須轉型或退出的生態法則。
共識與分歧:行業反思與觀點碰撞
經過四十年的蓬勃發展,旅游業早已走過了朝陽產業的階段,如今已步入 “人到中年” 的發展時期。正如人過四十而不惑,在 2024 年,旅游行業開始了深刻的反思。這種反思是自下而上的,類似于 “安徽小崗式” 的自我覺醒與探索。它與旅游行業傳統的主流觀點產生了明顯的分歧和撕裂。
旅游主流觀點在長期的慣性思維影響下,致力于構建新的學術話語體系。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卻逐漸脫離了旅游業的實際發展情況,與存量市場的主題色漸行漸遠。而在旅游行業的實際運營中,景區和酒店作為旅游最終的買單人和直接服務提供者,他們最能深刻地感受到市場的冷暖變化,可謂是 “春江水暖鴨先知”。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投資必須更加理性。在旅游項目的決策過程中,項目本身的盈利能力成為了最為關鍵的出發點。他們不再盲目依賴外部的預測和分析,而是更加相信自身在市場實踐中所積累的體感判斷。天氣預報僅僅只能作為一種參考,而不能成為投資決策的主導因素。
這種基于實踐經驗的投資決策理念的轉變,反映了旅游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與沉淀后,開始更加注重市場實際需求和經濟效益的務實態度。
覺醒:務實與低調成為行業新姿態
2024 年堪稱旅游業的覺醒之年。在這一年里,旅游景區和酒店面臨著供給嚴重過剩的嚴峻挑戰。在過去的旅游發展熱潮中,各地紛紛加大旅游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力度,導致景區和酒店的數量急劇增加。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逐漸飽和以及旅游消費結構的變化,這種供給過剩的問題日益凸顯。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景區和酒店不再像過去那樣優雅、高調,而是不得不放下身段,變得更加務實和低調。行業的整體氛圍也由此前的輕浮逐漸轉為嚴肅和務實。
從市場觀察的角度來看,景區和酒店開始更加注重精細化運營,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游客體驗。他們不再追求大規模的擴張和奢華的設施建設,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挖掘自身特色、優化產品結構、提高運營效率等方面。
例如,一些景區通過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打造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酒店則通過提升客房服務水平、優化餐飲品質、加強員工培訓等方式,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從從業者的角度而言,無論是景區和酒店的管理人員還是一線服務人員,都深刻地認識到行業變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管理人員更加注重市場營銷策略的創新和管理模式的優化,努力提升景區和酒店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一線服務人員則通過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和專業素養,為游客提供更加貼心、周到的服務。
從行業內的共識與分歧方面來看,這種覺醒也促使整個行業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模式。旅游行業各方開始更加積極地開展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如何應對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盡管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分歧,但大家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推動旅游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回顧 2024 年的旅游行業。行業在經歷了預期的落差、代際交替、共識與分歧的碰撞以及深刻的覺醒后,正逐步走向一個更為成熟、理性的發展階段。在未來的發展中,旅游行業需要繼續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入洞察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和產品服務,加強行業內部的合作與交流,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
無論是從市場觀察、從業者的角度還是行業內的共識與分歧來看,2024年的旅游業都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覺醒和洗禮。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份,也是一個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行業本質和市場需求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