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清明小長假結束,很多冷清了兩個多月的中小景區,終于見到了些游客,恢復了一些人氣,刷抖音發現全國各地的旅游行業新聞和熱點都挺多,推測四月份旅游形勢較三月份會有很大的回暖。
今天聊聊景區托管公司。
托管公司曾經有一段很輝煌的周期,大概在2010年—2020年之間,是景區托管公司的黃金時代,基本上與中國的房地產黃金時期重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加速,大眾開始追求生活質量,大量地產資本跨界投資景區,同時缺乏運營經驗,因此催生了對專業托管團隊的需求。
以下是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
中景信(中信產業基金旗下)在2013-2017年間托管白石山、暖泉古鎮等景區,通過“投資+運營”模式實現白石山門票收入從32萬元躍升至1.6億元。
周村古商城:2006年引入巔峰旅投托管后,首年游客量增長5倍,三年收入增長25倍,成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典范。
窯灣古鎮:爾目文旅2012年托管后,通過業態調整、文化挖掘,4年內游客量突破百萬,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
南山文化旅游區:善慧旅游團隊主導開發,通過準軍事化管理和服務標準化,打造國內首批5A級景區。
還有一些運營不錯的4A級景區,背后都是一些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自己創業后,經營比較成功的托管公司。
在口罩三年結束后,同行們發現,旅游資本不再活躍,曾經的蠢蠢欲動的互聯網資本和一只腳邁進文旅行業的房地產資本,已經很久沒有太大的標志性事件出現了,旅游行業在劇烈的整合、迭變中,按道理講應該是托管公司大展身手的時期,作為下游的托管公司顯然是沒有跟上版本更新的速度,整體缺乏存在感。
經過和幾個景區,以及幾個長期做托管的職業經理人交流,得到了一些挺有趣的觀點,包含旅游行業發展、旅游景區發展和托管運營的現狀,與各位同行分享一下:01
旅游行業環境與供需矛盾加劇
行業不景氣,上下游都不景氣,時代的一粒沙,是個人的一座山。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景區自身問題積重難返
需托管的景區大多存在先天缺陷,如資源稟賦有限、規劃抄襲模仿、投資規模不足等。簡單的說就是沒有成型的產品和完善的配套,再簡單說就是沒有投資到位,這類項目往往需要系統性改造(如產品升級、商業體系重構),這是需要托管的景區通病。但托管公司普遍缺乏規劃、產品、商業能力等綜合體系化能力,專科醫院解決不了綜合性醫院的問題,難以實現“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二是甲方與托管方的目標錯位
甲方期望短期見效:希望以三四百萬投入解決數億元投資失誤問題,最好是制定一個連續翻倍的經營目標,完不成任務扣錢,追求“藥到病除”,而托管公司需長期投入(3-5年)才能實現質變。
考核體系偏差:甲方過度關注營收、招商等硬指標,忽視體系重塑、人才培養等長期價值,導致托管方被迫追求短期業績,最終效果反彈。
這個現象在現在大量的國資文旅企業癥狀明顯,之前最大的問題是長期主義,想著不管投資多少錢都能收回成本,因此資產過重,導致負債也重,收入覆蓋不了利息的支出,現在國資文旅企業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要求所有的部門算好賬,每一分的投入都需要能夠收回來。
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是左傾、就是右傾,作為重資產投資,長周期收益的旅游行業,不管是景區還是其他產業,最好的方式是滾動投資、穩步發展,過分的關注短期的kpi,勢必會忽略長期的發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旅游行業同樣。行業的問題在托管運營的合作商,被無限放大。
托管公司能力短板凸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時代故事,現在主流的托管公司,或者做托管公司業務的負責人,基本上是1975—1985年出生,他們的經歷和成功路徑,基本在大拆大建、品牌砸錢、渠道暴力開發上,思維習慣沒有趕上現在的版本,同樣有兩個表現:
一是人才斷層與激勵困境
高端人才流失嚴重:頭部文旅集團優先將一流人才配置于自有項目,二三流人才才外派托管,導致托管團隊攻堅能力不足。與此同時,能夠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推動景區發展的高端人才,要么在頭部文旅集團,要么被頭部文旅集團挖走。
二是技術與管理模式滯后
數字化能力不足:多數托管公司仍依賴傳統營銷手段,未能有效整合大數據、AI等技術提升游客體驗,托管公司對旅游景區的新媒體運營注重表面不注重實質,要么追求流量大,包含了大量的無效流量,要么有自己的小九九,嚴格控流,因為一己私利所錯了景區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景區類型多樣(如自然景區、文化景區、度假區),國內沒有一模一樣的景區,托管模式難以復制,每一個景區都需要定制化方案,但多數托管公司缺乏靈活性。
市場環境與商業模式挑戰
經濟上行的時候,大家都在吃增量市場,內卷小,經濟下行的時候,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拼命吃存量,看看國際政治,美國經濟出現了問題,吃日本、吃韓國,吃歐盟,吃加拿大、吃墨西哥,目前的旅游市場確實是內卷嚴重,刀刀見血的市場,努力做營銷效果甚微,稍有躺平游客就斷崖式下跌。
競爭加劇導致了低價競爭,低價競爭造成了利潤壓縮,利潤壓縮是頭部的事情,中小景區直接虧損,資金充裕的旅游資本就能夠低價收購、整合中小景區,兩極分化繼續加強。
表現在托管公司上,大托管公司接大項目,小托管公司接小項目,大文旅公司有自己的托管業務就找自己人干,托管公司接不到大項目就變成了小托管公司。
同時,商業模式的脆弱性導致了小托管公司舉步維艱,托管公司常面臨甲方拖欠尾款問題,尤其在項目效果未達預期時,合作易破裂。
關注我公眾號的,有大量給景區做服務的第三方公司,也經常跟我交流,看看有沒有業務突圍的方向,今天專門展開寫一下,不管是托管運營的,還是純粹的服務拼圖某個類目:
1、要有全局的行業認知
雖然大部分第三方公司都是服務某個區域,甚至某個城市的,但是一定要有全局化思維。從現在往前推10年,10年內每年國內都有3到5個明星旅游案例,好在哪里,核心是什么原因,同樣每年都有3到5個失敗的明星案例,失敗在哪里。優秀的案例代表了優秀的做法,失敗的案例代表失敗的做法,十年串起來,就能看清楚旅游行業發展的脈絡。
2、第三方公司需要能力升級
大部分第三方公司是螺絲釘思維,按照甲方的要求,做好事情即可,這在行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經濟下行就不行了。
所有的第三方公司都需要升級,強化產品策劃、數字化運營、商業資源整合等核心能力,推動服務從“流程型”向“攻堅型”轉型。
什么樣的第三方公司最賺錢,最好接單,結賬的時候先給你結賬,就是能夠推動景區發展的公司,看看張東亮先生四處被邀請割韭菜,就知道第三方公司認知不夠、能力也不夠了。
跟其他省份同行交流的情況,讓我大感詫異,中國的確是幅員遼闊,我認為行業小學生一樣的基礎旅游觀點,對于其他同行來說,就是知識點,就是方法論,很多經營中的問題,凡是遇到了問題a,就有相對應的答案b,在外省的景區居然需要領導班子集體討論后,選擇了錯誤答案c。
這里不得不表揚一下,河南文旅真的是優秀到極致,我從來未見過任何一個省份的旅游產業能夠像河南一樣充滿活力,其他省份的同行甚至像一群小學生,經歷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小鎮做題家,做旅游的時候,要么被卷死,要么卷死別人。
3、聚焦細分市場,做一個專科醫院
我在旅游景區工作了十幾年時間,深知旅游景區發展是系統工程,頭部景區是天時地利人和發展的結果,而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基本是伴隨著頭部景區崛起,共同成長的。從業時間長,不代表行業經驗就豐富,見得多不一定做得好。在一個30年原地踏步的景區做老總,雖然從業時間足夠長,但是并不代表有操盤經驗。同理,做過優秀案例的第三方公司,實操經驗要比在中小項目做螺絲釘的公司強得多。
我建議所有的旅游產業相關的第三方公司,認知要提升到國內的第一階梯,永遠想著把這個活干完驚艷全行業,而不是完成kpi結賬走人。
既然不能做到大而全,那么就做小而精,這是第三方公司最好的生存空間,旅游景區是綜合機構,不管大小都有相對完善的管理體系,管理體系中需要更多的還是執行力強的螺絲釘。
從景區中離職的大部分人,都是自己能夠撐起一個業務,從而做了這個業務的生意。旅游相關的業務線足夠寬泛,夜經濟、研學、文創、商業、新媒體等等等等,都有很好的生存空間,第三方公司只需要聚焦垂直領域,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力,就能輕松解決生存問題。想進一步發展,只需要做一個頭部案例,讓行業知曉,從此合作意愿和合作價格都會指數級上漲,后面發展就很容易了。
4、合作模式創新
甲方購買了乙方的服務,最希望的是乙方能夠把甲方的事情當成乙方的事情,用心來做,最大化服務的結果。
在這里就需要一些企業經營的智慧了,探索合資公司、嵌入式團隊等深度的合作模式,能夠最大化的綁定雙方的利益。
我和西安的錦上添花公司董事長劉磊交流過,感覺不夜城的模式值得學習:
錦上添花公司是標準的旅游服務第三方公司,這些年一直在探索不夜城的落地執行,其中比較經典的是劉總和落地城市政府部門的對賭,錦上添花公司支付500萬作為對賭金,如果游客量不足500萬(假定),那么500萬就不要了,如果超過500萬游客,那么每個人頭再給錦上添花公司10塊錢。
這個對賭能夠顯示出錦上添花公司的信心,在深入了解后,500萬從哪里來,讓我更佩服劉總的智慧。500萬是項目運營人員、錦上添花公司服務人員眾籌而來,是所有參與項目服務的人員對的錢,如果產生了對賭的利益,大家共同分享,如果對賭失敗,大家都拿不到錢。
這就把甲乙雙方的利益緊密綁定,最終的服務結果也大快人心。
旅游托管行業的困境本質是供需錯配、能力滯后與市場變革的綜合結果,未來,托管公司需從“短期救火”轉向“長期價值共創”,通過專業化、數字化與生態化升級,方能在激烈競爭中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