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寫過很多文創相關的文章,今年春節后,比較熟悉的兄弟景區大部分都出現了經營上的下滑,有的甚至同期下降了四成,這種衰退的大趨勢也逐漸影響到了文創產業,今天聊一聊文創相關的話題。
文創產業對旅游有依賴性
文創產業展開是文化創意產業,絕大部分是摘旅游果子的錦上添花型產業,文化產業想賺錢,需要龐大的人口基數,所以往往誕生在城市和頭部旅游景區。
文創產業本質上是通過對文化符號的二次加工,將旅游場景和過路流量轉化為留客價值的轉化器。文創產業和旅游經濟是共生關系,但是卻有先后順序,先有旅游,后有文創。
由于文創產業是文化創意的直接體現,因此比較吸睛,各級領導都會投入一定的精力在文創產業上,但是旅游是雞、文創是蛋,先有雞后有蛋,在旅游產業未發展到一定程度和規模時,大力發展文創,無異于國王直接想要頂層的空中花園。
想做好文創,必須先做好旅游。
文創產品消費客群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盈利
文創產品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的特性,決定了其必須依托強大的消費群體才能實現盈利。
成都春熙路商圈每平方公里文創銷售額高達1200萬,是郊區文創園的8倍。單價80元的文創產品,需要至少500萬人口的支撐才能形成穩定的產業鏈,可以參考泡泡瑪特的城市布局。
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文創門店80%以上布局在5A級景區方圓500米范圍內,稍微遠一點就無法生存;游客在景區停留的時間越長,文創消費概率越高,根據黃山景區的實測數據,游客停留每增加一小時,文創消費概率提升27%。
想賣好文創,位置為王,只有在景區的核心景點做文創,才能夠銷售業績最大化,形成良性發展的態勢。
文創絕對不能壟斷
文化繁榮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文創絕對不能壟斷。
經常聽同行在打聽,合作的文創公司能否獨家合作,感覺世界真的是草臺班子。
不管是微觀的文創產品,還是更大規模的演藝、交互、燈光秀等等,站在景區的角度,能夠收到的建議越多,收到的方案越多,越能夠把亮點集合,形成最佳方案。
文創不能、也不可能壟斷,壟斷思維必定會讓路越走越窄。
文創相關公司的業務要么深耕區域,要么單點突破
在工作中,我見到了大量的文創公司,在某個城市、或者某幾個城市發展得不錯,于是準備全國性發展,把中國版圖劃分為若干個市場,然后逐個突破,從15年左右到現在,見過的不少于50家,現在清一色擴張想法沒有完成。
文創相關業務,本質上是服務商,要么銷售的是景區服務,要么銷售的是景區文創,景區服務取決于人的精力,精力有限注定了不能做大。景區文創在固定成本,種類多的前提下,需要盡可能的降低研發、物流成本,所以全國擴張勢必會無限制的增加成本,我見到廣州、深圳的文創公司,每次見兩三個業務,差旅費已經可以做一批文創產品了。
因此不建議任何文創相關業務公司,尤其是做文創產品的公司,去全國性發展,各種不必要的邊際成本太高,就近去深耕幾個頭部景區,或者一兩個頭部城市,線上線下火力全開,一年做到3、5千萬,名利雙收,從公司發展也好,從賺取利潤也好,都沒有必要去全國開辟市場。
戰略錯了,戰術再勤奮,也沒有用。
適度的山寨有助于行業發展,過度的山寨會消滅創新的活力
同行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有個原創設計,產品還沒出來,市場上的山寨產品先上市了,直接給搞蒙了。
也有同行發牢騷,去參與一個大型展館的創意設計,幾個公司一起投標,最后居然跟另一家公司出現了80%以上的方案雷同,碰巧甲方我也認識,對天發誓沒有任何泄露行為。
知識產權保護本質上是“快魚吃慢魚”的市場保護機制,是弱肉強食市場中,擁有先發優勢且擁有話語權的行業意見領袖們形成的共識。放在短周期,對于新入行的人來講,不友好,但是放在長周期,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助于“顛覆性創新”。
當年蘋果顛覆了諾基亞,數碼相機顛覆了柯達,甚至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線,各種案例驗證著一個規律,過度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利于發展。
同時也應該看到,矛盾永遠存在。這意味著,山寨文創產品永遠存在,適度的知識產權保護,有助于文創產業發展,不管不問會山寨泛濫,降低原創者的積極性。
良性內卷有助于行業發展
不管是資源方還是服務方,相互拒絕白嫖,相互拒絕畫餅,良性內卷有助于行業發展。
剛畢業我做地產設計,當時還是小白,每天都要經歷N次無意義的改稿,甲方隨口說一句話,都要被當年的領導按著改到凌晨,現在我在頭部景區工作,起碼對于各種文創類的公司來說,是妥妥的甲方。
天天跟市場打交道,了解游客的習慣和脾氣,回頭再看待當年的設計風格時,那些三番五次的修改,真的意義不大,文創和工業品不太一樣,工業品需要嚴謹,經過大量的測試,手機的折疊屏、汽車的各種配件是否好用,才能得出結果。
文創是快銷品,非剛需消費,并且是情緒化消費。就好比我寫公眾號,如果寫的過程非常享受,那么文章閱讀量都會很高,如果寫的過程非常糾結,反復修改,往往寫出擰巴的文章,也沒幾個人看。
我經手出過上百個文創產品,我的感受是如果設計的過程非常順暢,從創意到設計,打樣再到做大貨,往往賣的也暢銷,如果為了完成任務最終搞一個東西,銷量也不會太高。
我跟乙方公司要么毫不猶豫地拒絕合作,互相不浪費時間,要么給出明確的方向,堅決不畫餅。雖然我也知道畫餅會有更多的方案,甚至乙方公司也愿意前仆后繼地被白嫖,最終獲得一個無奈的曖昧結果,相互猜測對方的心思,制造焦慮,最終沒有任何收獲。
當然,我也是呼吁一下,最終大概率還是現狀持續存在。
文創公司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上限,過高的預期對雙方都是災難
接觸過一個做沉浸式演藝賦能旅游景區的公司,我看了相關案例,做得非常棒。從原始資源的挖掘,到演藝劇本的策劃,到演員的挑選,再到應對游客的各種交互預案、亮點提取,不能說無懈可擊,但是能力和水平絕對能排在國內第一階梯。
他們也遇到了自身焦慮,國內一個頭部的文旅公司,旗下有N個5A級景區的大文旅集團,想和他們合作,同時合作5、6個5A景區的景區活動策劃,并且給予一個非常高的合作預期。
這5、6個景區幾乎都是自然類型的景區,收入早早破億,希望通過旅游演藝賦能的方式,把景區提升一個臺階,收入進一步增長。
聽過現狀后,難點有二:
一是自然景區的產品是名山大川,不管演藝怎么賦能,終究不能成為核心產品,不同于人造景區,哪怕是個人民公園,只要演藝做得好,依然能成為頭部,現在看萬歲山有多火就知道,情景演藝在不同的景區發揮的作用是天壤之別,演藝對于自然景區只能是點綴。
二是、一個團隊同時服務5、6個景區,精力放在哪里,我從來不懷疑這個團隊的能力,用心做了的話這些演藝產品最終呈現效果不會差,但是5、6個景區分布在三四個省份,作為組織協調者,節假日出現在哪個景區最合適,天天跑來跑去非常消耗精力,要么自己身體透支,要么服務打折扣,快速擴張需要很多外部條件才可以。
最終結果不太了解,我本人大多數時間在景區,很少外出,但是分析絕對到位,當甲方有遠高于服務結果的預期時,服務公司還是清醒一點,充分溝通結果最好。
文創產業要比旅游迭代的節奏更快
本身的旅游正在被文旅融合、文化創意等改變,旅游從休閑體驗,正在變得節奏加快,旅游逐步成為快銷品,文創產業一定要比旅游迭代的節奏更快。
曾經的一日游是旅游城市的特權,只有一個城市里面能夠組建一條完整的一日游線路,才能稱之為旅游城市,其他的旅游只是游玩景點。
現在,時代變了。交通太發達,在國內一天1000公里,可以輕松實現,社交網絡讓現在的年輕人獲取信息變得極度碎片化,人人都不得不成為時間管理大師,蹲個廁所的時間都要開個黑。
在這種時代的變化下,旅游行為也變化很大,特種兵旅游被喊了兩三年,社交平臺能看到小伙子五天爬“五岳”,也見過一天玩遍洛陽27個景點。信息化發展得太好,萬物互聯的缺點就是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旅游被帶的節奏變快,節奏跟不上的人造景區,早晚被歷史的車輪碾壓在歷史里。再次表揚萬歲山,一個景區能卷成這樣,讓人欽佩,一個人民公園按照萬歲山的節奏運營,也能做一個不錯的5A景區。
文創產業只能更快,現在基本上每周都在更新冰箱貼,這只是冰山一角,各種新技術、新場景的應用,新鮮感可能只有不到一年時間,所以人造景區對運營的要求極大,自然類景區會稍微弱一點,畢竟靠山吃山嘛。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任重而道遠
天下文創一大抄,文創產品的同質化比古鎮還嚴重,全國各地文創產業太缺乏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化任重而道遠。
文創產品跟地方小吃一樣,可能并不好吃,但是很有特點。做文創不應該自上而下,每次北京故宮出什么新玩意,趕緊山寨一個版本,最后走遍全國,除了元素內容不一樣,其他的所有策劃邏輯完全雷同。
我自認為是和游客交流比較多的,很認真且很有目的性的做用戶調研,其實游客是很樂意聽故事的,也希望旅游景區能夠提供有效的產品,不管是觀光產品、體驗產品還是文創商品。
故宮的流浪貓出身并不高貴,但是以此為原型做成的玩偶大賣,四川的方言跟河南方言都是一億人在說,但是成都的各種文創都能大大咧咧的喊出“老子xxx”,河南就內斂的多。
全國各地優秀的故事太多,只是缺乏講故事的人,我一直認為做旅游也好,做文化創意也好,能把故事講好,是一個特別強的能力,而講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文化自信。
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端著金飯碗要飯的旅游城市,確實很多。
宏觀經濟形勢對旅游市場及文創需求影響很大
國際形勢風云多變,關稅戰的影響,在兩三個月后才會呈現,從宏觀上勢必要影響經濟發展,并且會轉移到老百姓身上,生活成本增高會再次降低旅游的需求。
天天聽同行喊消費降級,這么說吧,旅游景區、旅游城市如果游客量下降20%,那么終端的文創商店銷售額會下降30%,這是剛剛開始,往后去,會有更多的旅游消費下降20%去平衡游客量下降帶來得影響,而這就是內卷帶來的價格戰,最終能把平均收入拉低50%以上,直到一批景區、一批文創商店關門,才能達到新的平衡。
對于做文創的同行來講,何以解憂?唯有創新,創新速度高過同行即可,內卷加劇是一定的,但是收入下降的同時增加市場占有率也是金鑰匙,這種彎道超車、逆勢走強的現象,在口罩三年時間內各行各業都在發生。
以上是我對文創產業現狀的理解和判斷,總的想法是積極的,市場如果是順風走勢。有想法的文創公司很難有出頭之日,市場大環境不理想的同時,能夠咬咬牙生存下來,必定會迎來大發展。
搞文化創意的人跟歌手、導演、藝術家一樣,只有在人生灰暗、窮困潦倒的時候,更容易創作出偉大的作品,更能夠共情大眾的喜樂。